2022年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、市委工作要求,紧扣“山东走在前、滨州怎么办”,聚力“1+11868”工作体系,全力稳住经济大盘,经济运行回稳向好。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75.15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3.9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296.79亿元,比上年增长4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1266.69亿元,比上年增长3.0%;第三产业增加值1411.67亿元,比上年增长4.4%。
一、农业生产稳中向好,农产品供应充足
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96.74亿元,比上年增长5.7%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、单产、总产实现“三增”,粮食总产量375.26万吨,增长0.8%。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,蔬菜总产量179.50吨,增长2.4%。猪牛羊禽肉产量58.0万吨,增长2.7%。
二、工业生产运行平稳,新动能活力逐步释放
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.7%。分三大门类看,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4.9%,制造业下降0.1%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.7%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.5%,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0.4%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.7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2.0个百分点,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、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71.9%、23.8%。
三、服务业稳步向好,重点行业较快增长
1-11月,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.3%。29个行业大类中21个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,增长面72.4%。其中,重点行业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,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27.0%、25.9%和12.3%。
四、消费市场承压前行,必需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.70亿元,比上年下降0.3%,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.7%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7.08亿元,下降0.4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3.62亿元,增长0.1%。按消费类型分,商品零售747.90亿元,增长0.2%;餐饮收入72.80亿元,下降4.9%。必需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,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、日用品类、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5.8%、12.6%和51.5%。
五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,新动能投资持续加大
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.1%。分领域看,制造业投资下降1.8%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3.2%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.5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8.8%;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.8%;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.9%。新动能投资持续加大,“四新”投资、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4.6%、61.8%。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,卫生和社会工作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44.0%、68.7%。
六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,利用外资结构优化
实现进出口总额1227.14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3%。其中,出口506.29亿元,增长9.5%;进口720.85亿元,增长27.3%。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家,实际利用外资67906万美元,增长32.1%。其中: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43811万美元,增长15.7%;实际使用日韩资7548万美元,占比11.1%;实际使用欧美资4593万美元,占比6.8%。
七、财政收入平稳运行,民生支出保障有力
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5.66亿元,比上年下降4.1%,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5.3%。其中税收收入178.23亿元,下降17.5%,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4.6%。民生支出385.49亿元,增长1.7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0.0%。
八、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,生活成本总体稳定
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0.9%,12月份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.5%。其中,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.8%,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4.3%,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.1%;衣着价格下降4.0%,居住价格下降1.1%,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.7%。
九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,居民收入稳步增长
城镇新增就业4.0万人,超额完成年度任务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99元,比上年增长5.3%。其中,城镇居民增长4.5%,农村居民增长6.4%。
总体来看,2022年全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,稳的基础更加牢固,进的动能更加充足。同时也要看到,外部环境复杂严峻,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,发展中仍存在困难和问题。2023年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、省委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紧紧围绕市委“1+838”工作格局,聚焦品质之求,走好精明之路,落实担当之行,奋力开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