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,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围绕“1+838”工作格局,聚焦“八大品质”,积极应对产能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,攻坚克难、大干实干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全市经济回升向好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。
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3年,全市生产总值3118.85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5.0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303.22亿元,增长4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1300.45亿元,增长1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1515.18亿元,增长7.8%。
一、农业生产保持平稳,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
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0.0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4.9%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、单产、总产实现“三增”,粮食总产量383.73万吨,增长2.3%。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,生猪出栏增长8.8%,家禽出栏增长13.3%。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,市场供应充足,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63.56万吨,增长9.6%;禽蛋产量28.23万吨,增长5.2%;牛奶产量6.57万吨,增长0.2%。
二、工业生产结构向好,装备制造业明显改善
深入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,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,全市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,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更加突出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.5%,12月当月同比增长2.5%,连续6个月实现增长。分行业看,37个行业大类中,1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.3%,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.8个百分点。其中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、通用设备制造业、汽车制造业增长较快,分别增长36.4%、21.2%和8.1%。
三、规上服务业加快回升,接触型服务业增势良好
1-11月,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.0%,分别较1-9月、1-10月回升0.9、1.5个百分点。分行业看,10个行业门类中9个营业收入增长。接触型服务业复苏态势明显,文化体育和娱乐业、教育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,分别增长32.5%、41.6%、43.7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,工业投资支撑有力
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.4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4.4%,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.8%,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.0%。分领域看,工业投资增长13.2%,高于全部投资5.8个百分点,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.9个百分点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.8%,增速比上年加快9.1个百分点。
五、消费市场恢复向好,线上消费快速发展
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9%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27.9亿元,增长10.8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1.8亿元,增长11.1%。按消费类型分,商品零售817.5亿元,增长9.3%;餐饮收入92.3亿元,增长26.7%。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,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70.7%,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3.5个百分点。
六、出口增长加快,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
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191.8亿元,比上年下降2.4%,降幅比1-11月收窄3.6个百分点。其中,出口602.5亿元,增长20.1%,比1-11月加快8.2个百分点;进口589.3亿元,下降18.0%,降幅比1-11月收窄0.6个百分点。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0家,实际利用外资75482万美元,增长11.2%。
七、财政税收平稳增长,金融存贷增势稳定
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2.14亿元,比上年增长6.0%,其中完成税收收入191.83亿元,增长7.6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6.91亿元,增长9.5%。12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756.12亿元,较年初增长9.1%;贷款余额3892.40亿元,较年初增长12.0%。
八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,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
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.27万人,完成年度任务的122%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.3%,生活成本基本稳定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77元,比上年增长5.2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88元,增长4.3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23元,增长7.1%。
总的看,过去的一年,全市上下积极应对产能转移退出造成的深层次、多方面影响,全力以赴抓存量、稳市场,千方百计促增量、提质效,在承压中坚毅前行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品质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下阶段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围绕市委“1+1188”发展格局,着力优结构、增活力、防风险、提信心,打好“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、工业经济”三大战役,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